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2011年5月22日活動後記 -文│理事長 李玲玲


沒有耗用各式看板、裝飾與互動器材建構的展示,捨棄布旗飄揚、攤位林立的嘉年華,甚至連海報、宣傳單都沒有發送,今年的522,我們嘗試以盡可能降低資源耗用的方式,利用網絡宣傳,舉辦了「尋找生物多樣性—24小時攝影紀實」的活動,來慶祝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因為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告訴我們,人類耗用資源與污染所產生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量的40%,我們辦活動也當想到盡可能少用、回收、再利用。

從開始籌備到522當天,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竟有近千位朋友造訪我們專屬的臉書粉絲頁,參與討論或上傳照片,或在522當天到我們活動的現場參與導覽與影片欣賞,一起慶祝。還有新朋友「五穀雜糧烘培坊」Woody Woody樂團」贊助支持,讓大家在台大生命科學館廣場上涼爽的大樹蔭下,聽著優美的音樂、嚐著美味健康的麵包,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學著如何能多照顧自然一些,真是身心靈都獲得滿足。

522當天諸多上傳的照片中,有兩張最引起大家的注意。其中一張是一位好朋友於去年某日的下午,在台大實驗農場的入口處拍下的美麗欒樹;但是今年522,他在同樣的地方拍照,欒樹不見了,卻留下了人工造做的水車。就是這樣的對照,讓我們清楚地記錄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消失。


拍這兩張照片沒有什麼困難,不需要高超的攝影技巧,不用長途跋涉到險峻惡劣的環境,但是絕對需要你對地球的好奇心、觀察力,和對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關心。

一年前
一年後
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是一件嚴重的問題,迫切地需要大家關心與行動,但是該做些什麼?或是怎麼做呢?

我們成立的facebook粉絲的目的,就是希望和所有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大家交朋友,交流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影像、資訊、知識、經驗、心得。522的活動,除了請大家尋找生物多樣性,注意各地HIPPO的狀況外,更提出了BE SMART的作法,這都只是一個開始,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觀察、發現、記錄,並採取行動保育生物多樣性。

交朋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個世界也不是一天兩天就會改變,今年的522雖已過去,但是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卻還要繼續。希望在下一個522來臨前,我們可以記錄到生物多樣性因著大家的努力而改善。加油!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Befriend (做BD的朋友)」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BE SMART第一招!

Befriend (做生物多樣性的朋友)

討厭白蟻嗎?害怕蜘蛛嗎?覺得蝙蝠很恐怖嗎?看到雜亂無章的野地、溼地,就想把它改造、整建、開發利用嗎?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嗎?

白蟻、蜘蛛、蝙蝠,生物豐富的綠地、溼地都是生物多樣性的成員,儘管我們有時會因為它們的存在而感到不習慣、不舒服,甚至害怕、厭惡,或許還可能蒙受些許損失,但是它們卻也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對人類提供助益。

蝙蝠的外貌雖然怪異,但食果蝙蝠幫助授粉、散布種子,食蟲蝙蝠控制害蟲數量,吸血蝙蝠唾液中的抗凝血成份被用來研發,看是否能夠幫助減緩血栓的問題。蜘蛛絲比鋼鐵強硬五倍,且具高度的韌性、彈性、延展性,是學界與業界非常熱門的研發材料,可應用於製造包括人工韌帶、人工皮膚、安全帶、防彈衣、帆船、滑翔翼的風帆等各種需要耐受高衝擊力的物品。在晝夜溫差很大的環境中,白蟻建構有複雜甬道的巨大窩巢,讓熱空氣從蟻窩頂端排出,讓冷空氣從地下引入,而使巢中的溫度維持恆定,激發建築師的靈感而在辛巴威蓋出完全無須空調的購物大樓。自然的野地、溼地,平時就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分、淨化空氣、提供生物棲息等多種功能,碰到極端氣候如洪水時,還可能減緩災害的衝擊。這些都是我們依賴生物多樣性、師法自然增進人類福祉的案例。

雖然面對造成我們健康財產威脅的生物,我們還是需要適當防治;做為生態系中的消費者,我們仍必須利用生物資源來維持我們的生活。但是如果瞭解每種生物都有其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且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與靈感。是否應該在利用、消費與防治的同時,思考如何兼顧維護生物多樣性,不要讓任何的生物多樣性因我們而流失呢?做生物多樣性的朋友,幫助生物多樣性,就從改變態度開始!


仿生學(bionics, biomimicry or biomimetics)相關網站:
1.http://biomimicry.net/ProfessionalPathways
2.http://www.scq.ubc.ca/biomimicrybimimetics-general-principles-and-practical-examples/
3.你不知道的早知道仿生學
4.你所不知道的「早知道」(Things You Didn't Know You Knew)

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BE SMART 7大招!!

 協會倡導大家關注「生物多樣性」滅絕的議題多年,除了教育一般民眾「生物多樣性」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連、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外,協會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要怎麼做,才可以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以下由理事長-李玲玲提供的 B E S M A R T 七大守則可以做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依據。
  • B - befriend BD 做BD的朋友:注意生物多樣性的資訊、議題:注意HIPPO、關心周遭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 E - eat carefully 吃得小心: 支持有機農產品、慎選水產品、多吃素、選用公平貿易產品....
  • S - shop wisely 聰明購物:購買永續認證產品、不買保育類產製品、....
  • M - make room for biodiversity 讓空間給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綠地、溪流、溼地、海洋,讓動物過馬路....
  • A - act 參與生物多樣性行動、加入環保團體、種本土植物、不放生、不污染...
  • R - reduce, reuse, recycle, restore 減少污染,資源再利用,環保,恢復大自然生態...
  • T - tell others告訴別人:做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宣揚者、告訴家人、朋友、企業家、民意代表、政府官員...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世界末日的實驗

前言─李玲玲理事長:
『這個實驗主要要看人類可不可以模擬地球能延續生命的主要成份建構一個人工構造,而能自給自足的生活。也就是萬一要殖民其他星球,我們有沒有能力像科幻故事中所描述的,可以蓋好一個讓人類再裡面生活無虞的系統。我們的地球,不完全是個封閉的環境,因為還有太陽能的輸入和熱能的流失。但是地球的物質循環的確像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所以丟到牆外,甚至拋到海上的垃圾,還是在這系統裡面循環,除非被分解轉成其他物質。
都市不能自給自足,必須由週邊自然環境提供水源、清潔的空氣、食物、能量等等。冰箱的補貨也必須來自供應端,供應削減、消費擴張,遲早失衡。大自然原本有供給、淨化、分解、循環等等能力,但是有其限制,當失衡太嚴重、太劇烈、太快速,超過自然的耐受度,就會發生問題。這個概念跟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生態系的消失)非常有關。』 


生物圈二號(Biosphere 2)是富豪愛德華巴斯(Edward Bass)為了擴展人類新的生存空間,出資二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南部的Oracle沙漠地區興建的人造封閉生態系統。這個人工構造佔地1.3萬平方米,大約有8層樓高,為圓頂型鋼架結構的玻璃建築物。「生物圈二號」的名字來自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號」,即地球。是用來瞭解自然生態系複雜的運作機制,並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只靠日照提供的能量在模擬的自然生態系中自給自足地生活,也探索未來太空殖民的可行性。「生物圈二號」讓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
 
生物圈二號裡模擬了五類生態群系(biomes)包括了熱帶雨林(rainforest)、稀樹草原(savannah )、沼澤地(marsh)、海洋(ocean,含珊瑚礁)、沙漠(desert,以及生產糧食的集約農地(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供人員生活的微城市(micro city)、及實驗監控用的技術圈(technosphere)等三種人造地區。這個密閉系統中涵納了大氣(170,000立方公尺)、淡水(1,500立方公尺)、鹹水(3,800立方公尺)、土壤(17,000立方公尺)、生物(3,8004,000),以及人類(四男、四女)等重要組成。
1991年,八位志願進駐的科學家在生物圈二號中完全與外界隔離,預計進行為期兩年,完全 自給自足的生活。實驗之初堪稱順利,農業系統在第一年便生產了83%的糧食,第二年甚至生產超過所需一噸以上;由於持續食用低卡高養分的食物,居住其中的「生物圈人」平均體重減輕16%,免疫系統增強,血壓血脂降低。但很快的實驗者們便發現,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難以控制,且情況逐漸惡化。由於植物白天進行大量光合作用,晚上卻只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濃度落差在一天之中便可達600ppm;同時冬季光合作用低落時,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為4000~4500ppm,夏季卻僅 1000ppm。


如此劇烈的變化使得多數脊椎動物開始死亡,授粉昆蟲更全數消失,反而是蟑螂等害蟲大量繁 殖。氧氣在實驗開始時的初始濃度則是20.9%,在十六個月內逐步降低至14.5%,相當於海拔4000公尺,實驗者開始出現呼吸困難、舉步維艱之情形;出於無奈,1993年1月醫療團隊決定自外界注入氧氣,實驗宣告失敗。


生物圈二號的失敗恰巧從反面證明了自然界的精密及複雜,任何條件的改變都可能導致難以預期 的重大影響,也更加讓我們認知到,人類有多麼依賴「生物圈一號」,也就是地球。若將自然界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 (ecosystem services),如淡水純化、食物生產、廢物分解等以金錢估算,約值33兆美金,此數字遠遠超過全球所有國家年度國民生產毛額總和。我們所擁有的地球就是我們唯一的所有,生物圈獨一無二,也無法被取代,生物圈二號計畫未能獲致原本預期的成功,它的失敗猶如警鐘,一個我們非得在末世來臨之前敲響的訊號。


8位科學家之一的Jane Poynter在2009年3月的一場演講中敘說在生活在生物圈二號2年的種種,以及她重新生活在生物圈一號的不適應,結束時她說了一段引人省思的話:「如果你在自己的生態圈中迷失了自己,或者無法聯想上你身在生態圈的何處,我會跟你說,做個深呼吸。瑜珈人士是對 的,呼吸能把大家都聯繫起來,以一個十分具體的方式。現在深呼吸一下。呼吸時,思考一下,你的呼吸裡有什麼。也許裡面有你鄰座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許有一點點來自離此不遠沙灘上藻類放出的氧氣。呼吸也從時間上聯繫我們。也許你呼吸中含有的碳是來自於恐龍。也許你現在呼出的碳,將會出現在你子子孫孫的呼吸中。」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吃對海鮮就能保護生態平衡!

  海洋魚類是人類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特別是開發中國家靠海的居民。海洋漁業也是許多國家的重要產業,全 球仰賴漁業為生的人口多達2-3億人。五十年前,人們認為浩瀚的海洋恢復力強,不可能被人類改變,漁業資源亦不會枯竭。但半世紀後,大家都已同意由於過 漁、棲地破壞、污染、外來種入侵等人為因素的破壞,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的推波助瀾及加乘作用,已使得漁業資源持續匱乏。在各項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人為因 子中,又以『過度捕撈』最為嚴重。因過漁所引起的連鎖反應也使得海洋生物多樣性到2050年之後將會悉數滅絕。換言之,如果我們再不積極採取行動,四十年 後,人類將無海鮮可以享用。 最近坊間所出版的三本得獎的好書:

1. ”Bottomfeeder- How to eat ethically in a world of vanishing seafood”
《海鮮的美味輓歌》或《底食者-如何更明智地享用消失中的海鮮》

2. ”The End of the Line-How overfishing i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what we eat”
《魚線的盡頭-過漁正如何改變全球及我們的食物》

3. ”Four Fish-The future of the last wild food”
《四種魚的悲歌-人類最後的野生食物》


台灣海鮮指南初步建議清單
建議吃
5
牡蠣
文蛤
鎖管(透抽)
台灣鯛
吳郭魚
4
九孔
虱目魚
秋刀魚
鯉魚
青魚
4
草魚
鰱魚
鯽魚
鯖魚
圓鰺
4
黑鯛
紅尾鰺
白帶魚
飛魚
真鰺
4
養殖烏魚
鳳螺
刺鯧
刺河豚

想清楚
3
沙蝦
紅蟳
鬼頭刀
養殖石班
七星鱸
3
海鱺
土魠
日本鰻
鏽斑蟳
紅星梭子蟹
2
斑節蝦
草蝦
鱈魚
蝦蛄
肉魚
2
赤鯮
白鯧
午仔
鮭魚
曼波魚
2
旗魚




避免吃
1
隆頭魚
野生石班
石鱸
七星斑
花鱸
1
青鱸
鱸魚
野生烏魚


0
鯨鯊
魚翅
曲紋唇魚
































選購海產時,可參考下列原則:
  1. 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2. 常見種(量多) > 稀有種 
  3. 銀白色 > 有色彩
  4. 洄游種 > 定棲種 
  5. 沙泥棲性 > 岩礁棲性
  6. 死魚 > 活魚
  7. () > 真魚
  8. 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9. 不買長壽的掠食魚(含汞量高
  10. 不買以下雜魚為餌料養殖的蝦、鮭、鮪,可選擇以植物性蛋白為餌料的吳郭魚、鯉魚等
  11.  應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因為食物網頂端的高級掠食者(消費者) 之大型魚,種多但量少,易因過漁而滅絕,目前狀況即如此;反之食物網底層的次級消費者之小型魚,種類雖少但數量很多,並且資源回復力較强;故應鼓勵大家多 吃價廉量豐,位於食物網下層之漁獲物,此乃底食原則。更何況目前海洋中的大型魚類己有八成已屬過漁狀態,亟需保育及復育。
  12.  不買流網、炸魚、底拖網、刺網及延繩釣的漁獲。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生物多樣性跟我有什麼關係???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連?

多樣性的生物是我們的生命之源。糧食、醫藥、建材及衣物織品的主原料、製造業所需要的化學原料、還有許許多多充實我們生活的要素,都是由各類的生物 物種所提供的。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珍貴無價、無可取代而的服務。潔淨的空氣與水、穩定氣候、生成土壤促進肥沃、提供授粉的昆蟲、益鳥及其他生 物……。人類的生存全然是倚賴著生物多樣性,無論是過去或是未來,人類都需要與生物共存共榮。

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是在捍衛我們自身。

因為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生命。
Biodiversity is life. Biodiversity is our life.
 

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樣性?

過去半個多世紀中,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地球上的物種正在以遠遠超過自然的速度走向滅絕──每年1,000種,是自然演替的 500到1,000倍。目前全世界約有3萬4000種植物和5200種動物瀕臨滅絕,預估在2050年時高達1/3之全球物種將滅絕或瀕危,另外的1/3 也許將在本世紀末走向絕路,這種情況對生態系統、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都造成了嚴重損害。

不只是物種的消失,生態系的破碎、退化、喪失的問題也同樣深刻。全球已喪失了45%的原始森林,尤以熱帶為鉅。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珊瑚礁已失去了10%,另外1/3在臨崩潰邊緣。濕地等其他生態系統,也無一倖免。

而這一切,肇因於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永續的利用:棲地喪失、過度採伐、污染,甚至是外來種的引入。而以暖化為首形成的氣候變化效應,將成為未來生物多樣性更重要的威脅。
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越了解,就越會體認到其對生命維繫的重要性,生態體系的反應最後終歸會影響到人類。每個人都該了解,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命存繼與生活品質,與周遭生物多樣性的豐寡息息相關,更有責任來維護這歷經46億年演化長路的珍貴成果!

資料來源: http://www.swan.org.tw/2010iyb/bio.html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Official video of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 2010 

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擁有最豐富生物的行星。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由「生物的 (biological)」和「多樣性(diversity)」兩字精簡而成的新字。

一如字源的本意,生物多樣性,是繽紛獨一的生命們,和連繫在她們之間,錯綜無盡的巧妙連結。生物多樣性總括了地球上各種各樣生命形式,不僅包括了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等不同層次的物種,同時也包含同一個物種內,帶有不同遺傳變異的個體。而不同物種間的聯繫、交互關係構成的生態系統,同樣也是生物多樣性的範疇。

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所有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及其所構成之生態綜合體之生物的變異性;此包括物種內、物種之 間及生態系之多樣性。」,可以知道生物多樣性包含了: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三個層次。從三個層次同步、全面地關照生物多樣性,才能真正延 續地球上生命。

資料來源: http://www.swan.org.tw/2010iyb/bio.html